虚假的好妈妈
文 | 李雪
01
虚假的好妈妈
在这次黄玉玲老师舞动课程,几个学员提到了同样的搞笑场景:每次下班回到家进门前,深呼吸,调整自己疲惫的状态,打开门看见孩子那一刹那,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,把孩子抱进怀里说:妈妈好想你哦。
几个学员都说,上课几天看不到孩子,居然完全不想念,没有孩子没有老公的感觉太棒了。
这些心里话,让妈妈们发现:原来不是只有我不想念孩子,原来不是只有我恨不得下班时孩子不在家。我这样也是正常的。
一个女人在成为妻子、成为妈妈之前,首先是一个人。我们说福杯满溢,杯子自身满了,才会溢出。女人自己心情愉悦,身体舒服,自然想要把爱分享给孩子,自身匮乏时,压根不想要孩子靠近自己,只想要先照顾好自己,这很正常。
所以合作育儿,就是一个人能量低的时候另一个人补位,两个人能量都低,孩子要么交给保姆,要么就得自己待会儿了。父母无论能量多低心情多差,都保持界限,不去控制孩子,自由中长大的孩子会有遗憾但不会有创伤。
* 附 ①:《 给不了爱,起码给自由 》只要有自由,再惨的童年都能自救。(书名号里是链接,点开即可阅读)
* 附 ②:《 给不了爱,起码多给钱 》物质可以帮助我们自救。注意,这里说的物质并不附带“爸妈对你这么好,你长大要好好报答噢”这类交易似的育儿心理。
如果孩子缺乏现实边界感,那不是因为给的自由太多。事实上,在爱和自由中长大的孩子,清晰的边界感,绝对让你我都自叹不如。我三十多岁还在琢磨的界限感,人家三四岁娃就清晰无比了。
孩子缺乏现实边界感,首先是孩子碰触不到真实的妈妈。真实的妈妈累了,就是累了不想回应孩子,而虚假的妈妈会强撑笑脸,或者攻击孩子要求太多太烦人。
虚假的妈妈,无论做出完美的回应,还是负面的评判,对孩子来说,都是困惑的。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真的,真实的人在哪里,真实的边界在哪里。孩子要么觉得外部世界应该如我所愿,收不到拒绝的信号,要么就进入自我攻击。
孩子能够触碰到真实的父母,自然能够触碰到真实的世界。真实的爱和自由,一定是双向的,父母和孩子都可以真实的做自己。
真实的世界里,必然有冲突,孩子必然会和其他人发生冲突,比如争抢东西,肢体触碰,冲突也是孩子碰触真实外部世界的机会。冲突中学习边界,学习协商,学习契约。如果妈妈不允许孩子的世界出现不完美,想要通过自己完美的回应来让孩子不跟别人发生冲突,这也是一种没有边界的表现。
* 附 ①:《 后悔没有给够孩子爱,怎么办呢 》
* 附 ②:《 未曾体验的爱,怎么拿给孩子 》
02
当孩子来到这个世上,
需要背负一个使命吗?
很多人会问我“你为什么不要孩子”。可是真正的问题不是“你为什么要孩子”吗。你为什么要孩子呢?是维系婚姻?还是给自己养老?
如果婚姻本身不幸福,表面上还过得去,那么生个孩子你大概率能体验到到什么叫撕破脸皮,冷漠入骨。指望孩子养老,那风险就更高了,买个国外公司的养老保险更有保障。
我觉得只有一个理由会让我生孩子,那就是我内心的爱满溢到无处盛放,特别需要一个孩子来分享我的幸福。可现实不是这样啊,我每天忙着养生,修复自己的身体,重新养育自己,就足够忙活了,多出点能量就写写书,分享给需要的人,真的没有任何意愿去哺育一个孩子。
我对自己实在是太诚实了,一点自欺的想法都无法扎根,每次颠倒妄想结果都是给自己挖坑,孩子这个坑,我肯定不给自己挖。
03
宏大主题,是对无力的回避
孩子不需要以拯救夫妻关系为使命而出生,也不需要把给父母养老作为使命。同样的,自己不要轻易将自己套入宏大的话题,比如“我是为女性解放而呐喊”“我的使命是带领地球灵性提升”等等。
当一个人沉醉在这些宏大的话题中,自我身份认同于高大上的使命感,通常是因为无法面对不堪的现实——破碎的人格在现实中无处安放,找不到存在感。
人在两种情况下会容易有些神奇的能力:一种是长期处在空性中,证悟的人;一种是人格长期破碎,无法活在当下的人。
* 附:《 幸福与才华,此消彼长吗 》
一个人从人格破碎具有些神奇能力,到回归当下的生活,可以品到茶的味道,看见周围的景色,跟人舒适自在的相处,看见孩子哭闹自然想要揽入怀中而不再是跟孩子一起烦躁,这样虽然会失去神奇能力,但确是扎实的成长。
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,眼里无众生可渡,自然可渡众生。
作者 | 李雪
心理学学者,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,创办「初心心理」;畅销书作家,著有《当我遇见一个人》《走出剧情》京东、亚马逊、当当、淘宝皆有售。
新浪微博 @李雪爱与自由
公众号 | 李雪爱与自由
编辑 | 林诗野
插图 | 美剧《少年谢尔顿》
/ 延 伸 阅 读 /
《 给孩子自由的『 度 』怎么把握 》